行業新聞
在線登記快速通道展商登記
組織機構
在選定調查的居民村落前,記者按照《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》的要求確定了未來項目環評的兩個關鍵環評范圍,其中環境風險評價范圍是以選址為中心3公里的圓形,環境空氣評價范圍是以項目為中心,邊長5公里×5公里的矩形范圍。入戶調查的居民從上述兩個范圍內選取,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發放問卷。(注:因決策部門還未披露選址的準確邊界,文中所指環評范圍僅僅是大概范圍。)
《惠州市環境衛生專項規劃(2014-2020)草案》(下稱專項規劃)第二次公示昨日到期,這份影響著惠州未來城市衛生走向的重頭文件,尤其是涉及新垃圾焚燒場、填埋場的選址:龍豐龍潭底、博羅西金、汝湖還里這三個地點,經過一個月公示到底在公眾中引起怎樣的反響?近日,記者通過實地走訪、入戶問卷和網絡采集等方式調查,發現三個擬選址周邊居民意見非常集中,有3/4的受訪者不同意在自己周邊建設垃圾處理項目,其中最大的擔憂是怕影響生活質量。調查還反映,大部分受訪者對垃圾處理項目認識不足,“烏煙瘴氣、臭氣熏天”成為主流印象。
選址信息公開被吐槽
記者對三個擬選址周邊居民進行了簡要的入戶問卷調查,獲得了101份有效問卷。
調查顯示,62.4%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所在地已經列入垃圾處理項目的候選地址之一。即使是知道的那部分人,他們也是從新聞或親朋好友口口相傳得知的,幾乎無人得到官方渠道的正式告知。
博羅市民陳佳欣致信專項規劃公共郵箱時抱怨,“如果不是聽朋友說,還不知道要在象頭山附近建垃圾焚燒廠。公示搞得神神秘秘的,偷偷摸摸的。”大良村一家雜貨鋪的老板娘表示,自己從親戚口中聽過垃圾處理項目選址的事情,但如果不是記者到來,她根本不相信。據悉,大良村村民普遍沒有訂閱報刊,村內安裝的“村村通”衛星電視系統也無法接收本地電視節目,“我們知道國家大事,卻不知道身邊的大事”。
“反對”背后是不信任
不出意料的,反對在自家周邊開建垃圾處理項目的人占據壓倒性優勢,達74.3%,直接同意選址的人只占一成,其余部分受訪者還需認真考慮。不過,一旦條件變成“承諾按照國際標準控制污染”,17位受訪者會從反對選址轉向支持選址,使同意選址的人提高至超過三成,其中龍潭底周邊居民的支持率甚至提高到了近五成。
這從受訪者對垃圾處理項目的擔心可看出一些端倪,在這些擔憂中,對影響生活質量的擔憂和對污染排放的擔憂占據主導位置。而“承諾按照國際標準控制污染”正是有助于消除前述擔憂的重要手段。
記者發現,那些即使“承諾按照國際標準控制污染”也不同意選址的人,他們并不是懷疑科技不夠好、國際標準不夠高,而是認為“說是這么說,到最后還不是說一套做一套”。懷著各種猜疑和顧忌,那些拒絕接受選址補償的人說,“我不要任何補償,不要把焚燒廠建到我家附近就行了。”
對垃圾場既往印象太差
調查還發現,過半受訪者認為惠州需要新建一座大型垃圾處理項目,但是“要找個偏僻的地方,不要建在我家周圍”。在受訪者心目中,“烏煙瘴氣、臭氣熏天”是對垃圾焚燒廠、填埋場的普遍印象,持這種印象的受訪者在三個選址周邊都超過了六成。
記者在調查中得知,在不少居民的心目中,垃圾焚燒廠就相當于露天焚燒垃圾的場所;而垃圾填埋場則是垃圾堆放的場所。當記者向他們解釋,告知他們垃圾焚燒廠是廠房里密封的焚燒爐,而填埋場上下均可覆蓋防滲膜,同樣可以不裸露。對方則表示聞所未聞,不可想象。
不過,受訪者雖然大多對垃圾處理項目表示反感,但如果政府最后選定了自己周邊的選址,受訪者的意見就開始分化。仍然直接表示抵制的人從六成以上下降到了四成左右,“要看看大家怎么做,光我一個人出聲沒用”。
選址1
龍豐龍潭底“可能真的又是我們了”
位于惠城區龍豐辦事處西北端龍潭底地段,西鄰博羅縣,西南鄰仲愷高新區潼僑鎮,距離中心市區約10公里。選址擬用地90公頃。
自然環境:靠近水源保護區觀洞水庫
作為地名的“龍潭底”在地圖上并無顯示,即使是龍豐共聯村的居民也大多沒聽說過這個天然的山坑。前往龍潭底,若從火車西站出發,向西北方向走大約10公里山路才能抵達;若走大路可從東江邊的梅湖路行進,在圍頂村一帶進山,也不得不經過幾公里的蜿蜒山路。不論何種方式,目前龍潭底的交通通達性都很差,若成為垃圾處理環境園的最終選址,開山劈路不可避免。(來源:南方都市報)
The Website Supports All Mobile Terminal Design Support:QQ:11514098